聊一波徕卡M

徕卡,是摄影路上绕不过去的一个品牌。很多人对他痴迷,更多的人对他嗤之以鼻。关于徕卡相机的历史有太多文章和书籍,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我说说我自己对徕卡M的感受。

徕卡M,从诞生起,外观设计一直延续至今,几十年来没有大的变化。可以说外观设计是相机中的保时捷911,而它的诞生甚至比911还要早10多年。这两款产品的外观说是德国消费品工业设计的代表作也不为过,都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徕卡M非常容易操作,没有多余、繁复的菜单,机械素质过硬,做工完美,机械部分是德国品牌的强项。M相机所有参数调节全部是转盘或者旋钮调节,对于熟练的摄影者而言,操作非常直觉。数码时代的M相机,电子化反而让M相机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使用自定义菜单偶尔会出现bug,或者开关机和存储速度慢等问题。在出现过几次菜单问题以后,我还原了初始设置,再没使用过自定义菜单,反正要调节的相机参数也都在相机机械按钮上。

真正让我动心的徕卡相机是徕卡M10,厚度体积跟胶片徕卡再无差别,M10R也让像素跟上了主流水准,这一代数码相机终于在保留传统的同时,跟上了时代。M11上出现了一些改变传统的设计,比如基于实时取景的测曝光方式,让测光和白平衡更准确;取消了底盖,让更换电池存储卡更加快捷;黑色机身不再使用黄铜材料,大幅降低了机身重量。而且,这代相机使用了6000w像素的传感器,像素水平跟同时代的主流画质旗舰相机达到了一个水准。这些改变都让M11成为了更加顺应时代的一台合格的数码相机。

徕卡镜头对光线的过渡和对色彩的呈现令人惊叹

徕卡M延续下来的手动对焦对于很多新手来说并不友好。相较于手动对焦,自动对焦的适用场景更广泛,更快速,但在有些场景或者题材中手动对焦比自动对焦更快,只是你还没有碰到罢了。摒弃品牌、价格所有因素,当你觉得自动对焦限制你拍摄的时候,你就真的需要一台手动相机了。而目前,在售而且持续更新的手动系统,只有徕卡M。这里说的手动系统,指的是从镜头到机身,都基于手动设计,镜头有标尺,机身有物理层面的手动对焦辅助结构。

镜头方面,抱歉我不是一个老镜头爱好者,我不是很能理解那些狂热追求极品成色七枚玉、八枚玉、Summilux 35mm双A甚至具体某个号段老镜头的玩家,可能这与我我不拍摄胶片有关。据我观察,这些老镜头有些独特的光晕或者焦外过渡表现,也许他们是为了追求这些独特的味道,或者是低反差和柔和的效果。而现代镜头的反差和锐度普遍较高。在现代电影工业领域,ZEISS推出了Supreme Prime Radiance Lenses,目的是让拍摄者更加容易获得可控且一致的炫光和光斑。在今年上映的电影Dune: Part Two中,导演使用了一些古老的镜头,这些镜头有些独特的焦外效果,用来营造气氛。可能使用徕卡古董镜头就是为了同样的可控光晕效果和独特氛围吧。

徕卡对于色彩的倾向是扎实和厚重的,即使是高光部分,也能表现出层次感

我不愿意在徕卡M上使用50mm以上焦距和大于f1.4光圈的镜头,手动对焦对大光圈和长焦距带来的浅景深非常不友好,很容易失焦。所以我认为最适合徕卡M机身的焦距应该是28mm和35mm,对应的是Elmarit和Summicron,E39口径,首先是方便估焦和超焦距,体积重量和M机身也更协调器,不会点头。E46口径的Summilux 35和50mm也可以选一支,弱光或追求景散时使用。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可能仅仅是我喜欢使用这些焦段。

徕卡镜头成就了M机身,我认为徕卡镜头真正的优势所在在于它对光线的过渡和对色彩的呈现,这些往往在镜头的硬件指标上难以呈现,只有当你真正使用过徕卡镜头以后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一点。如果你只有日本相机也没关系,我建议你去买一支现代的徕卡镜头,转接很方便,11663或者11891都可以,感受一下徕卡的色彩和过渡,还有迷人的景散,绝对是令人赞叹的。

对我来说,徕卡是135的终点,徕卡M相机的拍摄体验是无可取代的,这个系统是高画质的机身、高素质镜头和友好体积的协调统一。但我也很难放弃使用电子化功能更加完善的日本相机,因为我既无法忍受手机拍摄的糟糕操控体验,也需要在某些拍摄中使用自动对焦来提升效率。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徕卡M是不完美的,它是电子功能不算完善的,但至今仍在持续更新的唯一的手动相机系统。它又是完美的,可以完美的成为一些特殊题材的拍摄工具和不追求效率的个人摄影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