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梦醒,拿起手边的手机写下了几句话:
不再喜欢刻意的东西。刻意的创意图片。
照片是偶然性的东西。这是照片区别于绘画和设计作品的灵魂。
偶然性与不完美是照片独特的价值。
醒了再看,这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我把这几句话展开写一下。
自从深入系统的认识了图片的分类,看过大量的图片以后,我便不再喜欢那些摆拍和设计好的创意图片,比如那些精致的广告图片,精心分区“染色”的风光图片,除了感叹用光细致,制作精良以外,便再无感觉,他们更像是设计好的设计作品。
绘画和设计作品一般都是先设计好一幅完美的画面,再进行制作,一般来说所有细节都是可控的,虽然也会有些妙手偶得的元素或者偶然的过程,但是跟那些所谓“决定性瞬间的”照片比起来,偶然性对于作品的最终结果影响就非常小了。
预构图后,等待元素出现在画面中是常用的拍摄方式,但这种偶然性依然很高
绘画和设计都可以控制什么元素出现在哪里,但是纪实照片不行。早些年的广告会在拍摄KV上投入大量的预算,创作流程大致是创意总监画好画面草图,摄影师按照设计好的画面,细致布光,严谨拍摄,经过精致的修形与调色,再经过设计师的排版,最终呈现在杂志、报纸、广告牌等各类媒介上。这种考究的KV画面,基本随着传统媒介的没落而逐渐式微,转向了更具真实感的PR图,通过品牌自媒体和社交媒体上的KOL、KOC来传播。我一直以来的感觉是,这种KV的拍摄是基于成本和最终效果妥协的产物。完全使用3D来制作受限于成本和技术水平,只能实拍来实现。通过实拍获得的真实感,营造一种所谓的高级感。这种刻板的画面,在今天已经很难再流行起来了。当然这与媒体去中心化也有很大关系,如今PGC、UGC创作的真实感更强的图愈加流行起来了。而AIGC创作的假图也风起云涌,它必然也是向着生成完美的影像发展,所以我并不担心他会取代照片和摄影师,因为真实感在画面上的呈现是偶然和不完美。
当年,我刻苦学习灯光和各种拍摄技术,努力通过技巧去完成一幅好照片。如今炫技不再是我追求的,而且我从内心抵触刻意摆拍的内容。我开始试着忘记技术与规则,回归偶然与真实,不完美才是照片这种载体必须的特质。
偶然、真实、不完美,这是我目前定义好照片内在普遍共通的东西,是我现在追求的普通照片。